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工匠精神的实践探索
梁芙蓉
摘要:工匠精神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本文从中职语文教学渗透工匠精神的必要性、紧迫性、可行性着手,通过在阅读欣赏中了解工匠精神,在写作练习中提升工匠意识,在综合实践中践行工匠精神三个方面来探讨如何将中职语文教学与工匠精神进行融合,并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模式对学生工匠精神的践行给予积极回应,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为社会培养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专业技能人才贡献力量。
关键词:工匠精神中职语文精益求精综合实践
Abstract: Craftsmanship is the need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This paper starts with the necessity, urgency and feasibility of infiltrating craftsmanship into Chinese teaching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and explores how to apply it from three aspects: understanding craftsmanship in reading and appreciation, promoting craftsmanship in writing exercises and practicing craftsmanship in comprehensive practice. Literature teaching and craftsmanship are integrated, and students'craftsmanship is actively responded to through a variety of evaluation models, so as to improve students' professional accomplishment and contribute to the cultivation of excellence and meticulous professionals.
Key words: craftsman spirit, secondary vocational language refinement and comprehensive practice
2016年,李克强总理强调,“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被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中。所谓“工匠精神”,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一种追求极致、精益求精、极度注重细节的精神。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势在必行。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语文教学渗透工匠精神的必要性。
近年来,中国制造业发展迅速,当前“中国制造”正处在一个向高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历史阶段,现在的制造业不再一味追求大而全,而更注重特而精,精而优。要实现“转型升级”,既依赖于科技的不断进步,也需要依赖高素质的技工人才,而一支高素质的技工队伍,离不开“工匠精神”的武装。重视工匠精神的培育和传承,是时代发展的需要。语文教学作为中职院校的必修课,必然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契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工匠精神。
(二)语文教学渗透工匠精神的紧迫性。
中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故为社会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精湛职业技术、优秀文化素养的高技能人才是中职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随着近年来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支持以及国家助学政策的影响,中职院校招生规模扩大,生源的整体素质有所下降,中职学生普遍缺乏明确的人生定位和职业理想,职业素养如人际交往、团队合作等能力有待加强,“工匠精神”更是欠缺。据对笔者所在院校的公共教育系近年毕业生工匠精神现状进行抽样调查,发现毕业生对工匠精神的认知很少,能在岗位上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学生少之又少,愿意在基层岗位上坚守本职工作的学生只占了三分之一,大部分毕业生缺乏恒心和毅力,一年内换了两次以上工作的学生占了62%;对于职业的意义,71%的学生认为工作是谋生的手段,而不是获得幸福感的一种途径。如此等等,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职业精神现状不利于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不符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教学要进行思想教育……着重于思想感情的陶冶,道德品质的培养……”这意味着通过语文教学来改变学生的精神面貌,帮助学生培养工匠精神是语文教学刻不容缓的任务。
(三)语文教学渗透工匠精神的可行性。
在2009年版《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中对语文课程性质作了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载体。语文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各类学生必修的主要文化基础课。语文教学对于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对于学生学好各科知识,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创业能力,以及继续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由此可见,语文课程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体现的是一种人文教育,思想教育。
中职学生是一群心理和生理逐渐趋向成熟的群体,他们大多处在十四至十八岁的年龄段,可塑性极强,正是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对于中职生缺乏职业素养、欠缺工匠精神的现状,我们大可从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出发,深入挖掘语文课程的内涵,有计划、有目标地对中职学生进行职业精神培养,针对企业和社会对人才的素质需求,帮助学生完成职业角色转换,让学生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实现人生价值。
二、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工匠精神的途径
改变一个人的职业素养,培养人的一种精神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日积月累的渗透和熏陶,而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如何向学生渗透工匠精神,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
(一)在阅读欣赏中了解工匠精神
语文是一切学科的基础,阅读是基础的基础。要让学生学好语文,阅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们常说,一个人的气质里,藏着她读过的书。可见阅读对改变一个人的精神面貌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要了解工匠精神,自然少不了阅读。
1.通过文本阅读认识工匠精神。
对于“工匠精神”的内涵,不同的人有着不完全一致的解读。如有学者提出“五质说”,将“工匠精神”的内涵概括为五种精神特质:尊师重教的师道精神,一丝不苟的制造精神,求福立德、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及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也有学者将“工匠精神”概括为三个字:专、严、精;不管是哪一种解读,对学生而言都是抽象的。如何把抽象的精神内涵直观地让学生了解,便需要依靠阅读的力量。由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的全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通用教材第六版语文(上册)一书中,就有不少的文章生动细致地描写了工匠精神。如《跨越百年的美丽》一文中,就深入地刻画了居里夫人终其一生所体现的坚定执着的信念、献身科学事业的工匠精神;《那一年,面包飘香》一文中,通过面包师傅成长、创业的经历告诉学生:拥有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哪怕只有一技随身,也能赢得社会的尊重,实现自身的价值;《庖丁解牛》一文更是能帮助学生在工匠精神的渊源中探寻工匠精神的精髓。著名厨师庖丁解牛过程的专注严谨,对解牛技术的精益求精,无不印证着“工匠精神在中国古已有之”的观点。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这些文章的阅读,可以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到工匠精神不是“假大空”,对于现代的我们,“工匠精神”是一种传承,它实实在在地存在于优秀的劳动者身上,并能助人走向成功,走向卓越。
另外,为了更好地通过阅读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教师可以针对性地给学生介绍一些课外读本,如沃尔特·艾萨克森的《乔布斯传》,他的故事充满了创新、个性、追求极致的教育意义。也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网络的便利去搜索马云、俞敏鸿等成功企业家的创业故事,让学生通过阅读现代成功人士的经历,更深入地了解“专、严、精”的工匠精神之于职场的重要性。
2.通过形象剖析领悟工匠精神
在中职语文教材中,不乏敬业、乐业的文本。为了更深入地使学生理解工匠精神的实质,教师可以通过细致的人物分析,来帮助学生在心里悄悄地种下“工匠精神”的种子。笔者在讲到《跨越百年的美丽》里居里夫人这一形象时,便通过文中各种细节来引导学生共同剖析居里夫人的职业精神。如“居里夫人提出一个新问题,其他物质有没有放射性?物质世界里是不是还有另一块全新的领域?”是体现了她的创新精神;“别人摸瓜她寻藤,别人摘叶她问根”是体现了她的钻研精神;“经过三年又九个月,他们在成吨的矿渣中提炼出了0.1克镭”是体现了她的坚持不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耐心、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在一篇篇文章中,在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身上体会工匠精神,这样,在学生心中抛下的“工匠精神”的种子才会深埋“土壤”,生根发芽。
(二)在写作练习中提升工匠意识
中职学校的教学目标很明确,就是培养一批有过硬技术、有优良职业道德的技能型人才。在这一培养过程中,不可忽视作文教学对于学生人格培养的作用。文如其人,文品如人品,作文是一个人最具个性化、最直接的情感表达和素质体现,因此中职语文教学可以通过写作练习来提升学生的工匠意识。
写作练习重在细节,一篇好的文章,以生活细节为铺垫,以思想细节为源泉,最后通过写作细节将心中所思所想述于纸上。教师通过同学的文章,可以窥见同学的心灵。因此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工匠意识,语文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命题,引导学生社会化发展。教师可以设计《三年后的我》《生活教会我的那些事》《暑假实习感悟》等命题,来引导学生思考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思考职业规划的重要性,思考职业素质对于自身的意义。教师可通过学生完成的文章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业观,引导学生在写作中认识生活,在生活中体会工匠意识,守护自己的精神家园。
与此同时,创作好的文章,离不开反复的修改。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才有了《红楼梦》的问世,正是他精益求精,追求极致,才使《红楼梦》成为了经典。而同学们想要写出好的文章,同样需要用耐心、恒心对一篇文章进行反复修改,反复雕琢,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对学生耐性和毅力的磨练,是对精益求精习惯的养成,写作是提升工匠意识的一种很有效的方式。
(三)在综合实践中践行工匠精神
在新版语文教材中,每一个单元都设置了综合实践的模块,这些模块通过应用文写作、口语表达、活动展示等方式来指导学生完成某一项任务。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借助综合实践模块,让学生践行工匠精神。例如“草根舞台秀风采——策划一场文艺晚会”这一活动实践,需要同学们通过清晰的口语表达来与其他同学进行讨论交流,活动的每一个细节都需要同学们反复斟酌,在设计的细微处的下功夫,并通过团队合作把各个环节衔接起来。一场活动践行下来,需要学生花费时间和精力,认真查阅资料,反复讨论,一丝不苟,不断改进计划,这些素养都符合现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综合实践活动,既检验了学生对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把握,学以致用,又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职业精神,使工匠精神最直接地融入学习生活,并惭惭变成习惯。对学生而言,这是对工匠精神最好的传承。
三、通过评价模式多元化更好传承工匠精神
为了更好地传承工匠精神,中职语文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认识、践行工匠精神,更要制订多元的课程评价模式,对学生工匠精神的践行给予积极回应。如阅读一本好书、撰写一篇文章、组织一次活动、参与一场辩论,都可以成为考核的依据。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模式,积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工匠精神,使学生认识到工匠精神不是空谈。学生在学习中不断践行工匠精神,职业素养就能不断得到完善,工匠精神必将融入学生的灵魂。
四、结语
工匠精神是匠人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毕生追求,是训练有素、孜孜不倦的职业态度。工匠精神传达的是乐趣和热情、坚强和不懈、追求和创新。在新时代背景下,工匠精神是时代的呼唤,中职语文教学只有顺应时代的发展,将工匠精神融入到教学中,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柴文楷.在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J].文学教育,2018(07)
[2]潘俐玲.中职语文教学中工匠精神渗透的路径初探[J].新课程研究,2018(05)
[3]芦芳平.工匠精神背景下中职语文作文能力提升对健全学生人格的思考与实践[J].人才培养,2017(06)
[4]蔡稀.谈与时俱进的中职语文教学与时代主旋律之融合——将“工匠精神”融会贯通于中职语文课堂[J].中国校外教育,2017(11)